陈明谋画之高格之处,就在于他能把潜藏于大自然万物之中的精灵之气写出来,传授给读者。如《江南春》,当你翻开画页,一个满谷翠竹遍野繁花的春色,瞬间展现在你眼前,使人如步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的南国故园!使人似有一股什么力量震撼着心弦,悠然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悦奋情态。
画集中共有十一幅竹画,有的是单一的翠竹图,而多数画的是以竹为主体并衬以别的物象------梅、菊、水仙、山石、鸟等而组合成。各幅竹石,其形象、意境、情趣、风貌都各不相同,千姿百态,变化无穷,各显风采。而其中之象外之气皆洋溢于画面,引人至各个静雅的新境。
——吴士果 赏读《陈明谋画集》随感(《中国花鸟画百家》评论)
他对花鸟画的探索已进入新的境界,尤其喜爱画竹,有深入的研究并掌握它的奥秘。前年他赴新加坡时,展出的《四季竹屏》曾获好评。近年来,陈明谋先生有不少作品在国内外美展中展出和报刊发表。这些作品,立意新颖,笔墨潇洒,具有清新、秀劲、浓郁的生活气息,观之令人心旷神怡,得到美的享受。
——《福建画报》1988年第12期 吴忠翰 撰文
品陈老的花鸟画不能不提及他画的竹子。陈老虽画路宽广,题材繁多,但他对竹子总是情有独钟,几十年来从未间断。平日里,银发夫妻常以笔戏为娱,陈老画竹,郑老补兰,抑或郑老画兰,陈老补竹,兰竹交晖,珠联璧合,二老兰竹早已名盛八闽。谈到画竹,陈老转身到书房捧出他一九八三年撰写的《谈画竹艺术》,通篇数万言,从古到今,从技到艺至品,全方位地论述,足见画家对竹用情之深。不难理解,他笔下之竹定非囿于形笔之间了。
环顾四壁,精品满目,然仍以画竹居多,有风竹、雨竹,有晴竹、雪竹。陈老画竹,宾主有分,虚实相生,多而不乱,密而不塞。枝干笔力雄健,横斜有姿,写叶实按虚起,中偏兼得,撇、捺、点、挑、正、侧、反、复,姿态万方,品格各异。经长年探究,可说他的竹子画已逾越过他的老师江浙大师吴茀之的门槛,间或吸纳紫阳山民蒲作英的遗风,并间有李鱓的韵味。他画竹还有与众不同之处,鉴于山乡滋养西学熏陶,他能自如地在竹画中添景配色,使画境更显深远,色墨相映成趣,从而形成了他画竹的独特风貌,深受人们喜爱。以至叶帅、杨成武将军、石一宸将军等都珍藏了他的画竹,贾庆林书记从我省上调北京时,也带去他的画竹。这都是我于旁道所闻,陈老没提及,拙文也无意展开。
日月如梭,如今88岁高龄的陈老下笔愈见老到,风格愈见沉着凝重,今品他的画作,可读的内涵何止于技法、笔墨。常言“画品即人品”,陈老与竹子有不可分割的渊源,他像竹子一样清瘦刚直,虚心守节,平日待人谦和恭让,人前人后从不炫耀,对待后学循循善诱,以平常心看待平常或不平常的时光,以永远的微笑迎接着明天。陈老夫妇共同携手相濡以沫,以他们的高尚修行从容地延续人生,以人品滋养着画品,以画品映证着人品。陈老可谓德高望重,是著名画家、教授级专家,并身兼省市多项社团职务,但他从不为功名所惑,依旧笔耕不已,以他的人品、学识续写着明日的不凡。孙过庭书谱有言:“通会之际,人书俱老。”回望陈老从教、从艺之路,不也已达到这般高境。
—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福建省画院著名画师,福建省教育书画研究会理事长刘秉贤先生
本篇重整陈明谋先生的丛竹1如下,以献诸君欣赏!
驭繁推清,可说是陈明谋画之一绝。先是制繁,然后出清。笔墨繁劲多变,枝干纵横上下穿插,红花绿叶疏密有致,布满空间,色彩浓淡深浅,相映成趣,在严谨完整的画面上,几乎找不到一处多余的空间。其所留下的甚微的空白,都是为了繁中推清的需要,使画面不仅繁美而且清雅。......然而,画面虽繁、满、多,却多而不乱,繁而不杂,笔笔清明,一枝一叶一花,都在万叶千枝百花丛中巧占其位,没有多余的一个空白,盈溢着繁美又清丽的雅气。又如《江南春》,在通向深山峻岭的山路旁,长满翠竹林,透过竹林可见盛开的满山遍野的水仙花,在群花丛中的山岩上和竹枝上停栖着群鸟,有的在静观美景,有的在鸣唱,似在歌唱江南的春天。其画境既丰满繁美,又清雅秀丽。尤其是那远远近近的、隐隐约约的、无边无际的水仙花,更显示出江南春的特色,呈现出梦幻般玄妙的美境来。 吴士果 刊于《中国花鸟画百家》
评论